最早的電容器不叫電容器,是一種叫萊頓瓶的東西,是一種用以儲存靜電的裝置,稱之為儲電器,它是最原始形式的電容器。
萊頓瓶是由荷蘭物理學家馬森布洛克(p.V.musschenbrock,1696-1761)在1745-1746年間發(fā)明的。馬森布洛克是荷蘭萊頓人,故萊頓瓶因此而得名。那個“瓶子”就是一個電容。
在那時候經(jīng)常出現(xiàn)這種現(xiàn)象,即好不容易起得的電往往在空氣中逐漸消失。為了尋找一種保存電的方法,馬森布洛克試圖使電能貯藏在裝水的瓶中。他將一根鐵棒用兩根絲線懸掛在空中,用電機與鐵棒相連;再用一根銅錢從鐵棒引出,浸在一個盛有水的玻璃瓶中,然后開始實驗,他叫一助手一手握住玻璃瓶,馬森布洛克在旁使勁搖動起電機(一個繞軸旋轉的玻璃球,球與人的手掌摩擦,就帶電了)。實驗見圖所示。這時,他的助手不小心另一只手碰到鐵棒,他猛然感到一次強烈的打擊.全身都顫抖了一下,不禁喊叫起來。于是馬森布洛克與助手互換了一下,讓助手搖起電機,他自己用右手托住水瓶子,并用另一只手去碰鐵棒,這時他的手臂與身體也產(chǎn)生一種無法形容的恐怖感覺,“好象受了一次雷擊那樣”。他由此得出結論,把帶電體放在玻璃瓶內(nèi)可以把電保存下來。只是當時搞不清楚起保存電荷作用(按現(xiàn)在說法是蓄電作用)的究竟是瓶子,還是瓶子里的水?
不久,對萊頓瓶進行了改進,把玻璃瓶的內(nèi)壁與外壁都用金屬箔貼上。在萊頓瓶頂蓋上插一根金屬棒,它的上端連接一個金屬球,它的下端通過金屬鏈與內(nèi)壁相連。這樣萊頓瓶實際上是一個普通的電容器。若把它的外壁接地,而金屬球連接到電荷源上,則在萊頓瓶的內(nèi)壁與外壁之間會積聚起相當多的電荷。當萊頓瓶放電時可以通過相當大的電流。
萊頓瓶的發(fā)明,為科學界提供了一種貯存電的有效方法,為進一步深入研究電現(xiàn)象提供了一種新的強有力的手段,對電知識的傳播與發(fā)展起了重要作用。
就在萊頓瓶發(fā)明的那一年,英國一位名叫考林森(P.Coullinson)的物理學家向遠在美國費城的本杰明·富蘭克林(B.Fanklin,1706-1790)郵寄了一只萊頓瓶,并在信中向他介紹了使用方法,這樣萊頓瓶帶來的電的知識很快傳播到了北美。富蘭克林對此極感興趣,利用萊頓瓶作了一系列實驗,并對萊頓瓶的功效進行了深入的分析。
阿里旺鋪-世昌隆電子
手機網(wǎng)站-世昌隆電子